1、二年级上册的“角的认识”是苏教版数学课程的一部分。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“角”有了初步的经验,但将生活中的角转化为数学中的角还是一个新的挑战。
2、教学内容: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《数学》二年级(上册)第40—41页。教学目标: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,体会不同角度视图的差异,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。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,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。
3、篇一 教学目标: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,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;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。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,发展空间观念。 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,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,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。
4、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:二年级上册第90页。教学目标:1.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比较,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,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。2.能根据看到的不同的形状正确确定正面、侧面、背面的观察位置。3.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,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。
5、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,共165页 第一单元、认识乘法 教材分析: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、减法口算的基础上,本单元教学乘法,重点是乘法的意义。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、两次“试一试”、一次“想想做做”和练习一。
1、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,认识乘号、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。 (2)熟记2——6的乘法口诀,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。 过程与方法: (1)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。 (2)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,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,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。
2、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1 通过直观,让学生动手操作,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,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。 具体***用以下模式: 动手操作、叙述图意(感知阶段)——列加法算式,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(建立表象)——写出乘法算式(形成新的概念)。 (1)师生共同摆红花,师指导写乘法算式。 (2)学生自己摆方块,尝试写乘法算式。
3、“乘法的初步认识”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: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,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,从而引出乘法运算;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,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。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,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。
4、第一单元 看魔术-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教学内容: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:相同加数连加;乘法的初步认识(包括有关1和0的乘法的认识)。教学目标:结合具体情境,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,体会乘法的意义,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,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。
5、教学目标: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,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。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,会读写乘法算式,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。教学重点: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,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。教学难点:理解乘号前、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。
6、第一单元 看魔术-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内容: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:相同加数连加;乘法的初步认识(包括有关1和0的乘法的认识)。教学目标:结合具体情境,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,体会乘法的意义,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,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。
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,能正确辨认从前面、上面、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。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,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,也可能不同。通过观察、操作、想象、判断等活动,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。教学重点:能正确辨认从前面、上面、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。
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,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。 呈现一组图形,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,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 联系生活实际,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。
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,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,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。 通过观察、比较、辨认、想象等活动,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。
观察物体教案设计(1)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,学生们曾学习过观察物体的基础知识,包括从物体的前面、后面、左面、右面进行观察,并用合适的图形表示所看到的物体形状。本单元继续深化这一主题,新增内容为从物体的正面、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,并通过视图来表示所看到的形状。
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,设计几个主题情境,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“信息包”,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,划分为几个情节,编排成“故事串”,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;也可以是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,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——“问题串”。
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***篇一 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共两个班,92人,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,基本知识、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,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,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。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、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。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,有畏缩情绪。
【篇一】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《观察物体》: 教学内容 苏教版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》二年级(上册)第94~95页。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、比较,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,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,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。
【篇一】小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: 克和千克的认识。(教材第100-104页) 教学目标: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,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,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,知道1千克=1000克。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。 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,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。
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。 师:我们已经认识了角,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。(画角,指角的一条边)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,(指角的另一条边)这条直直的线,是角的另一条边,(指角的顶点)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。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。
篇一: 《认识角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: “认识角”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(下册)第七单元第64-66页的内容。本课是第1课时,主要认识角的形状,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,感悟角是有大小的,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。 教学目标: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,会用不同的 方法 做出角。
【篇一】小学二年级数学《角的认识》知识点 认识角 角的特征:一个顶点,两条边(直的)。 角的大小: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,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。 角的画法:(1)定顶点。(2)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。
教学内容: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。教学目标: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,使学生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,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。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,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。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、操作、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,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。